首页>冶金知识 > >正文
扎根厦门热土拼出广阔天地 我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2023-08-13 18:13:20来源:厦门日报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首闽南话歌曲《爱拼才会赢》传唱两岸,也唱出了在大陆创业台商的心声。

1989年,台商吕理镇来到厦门岛内一个叫何厝的小村庄,用带来的第一台注塑机,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塑胶卫浴企业“建霖”。2020年,曾经的小企业敲响上市的钟声,成为拥有厨卫、净水、宜居空气、健康照护、先进智造五大产业链的健康家居行业企业。

被厦门深深吸引的还有台商韩萤焕。33年前,正经历创业失败的韩萤焕决心到海峡对岸闯一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跨”,日后在厦门成就一家年营业额近10亿元的上市公司——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出走向世界的空压机民族品牌“捷豹JAGUAR”。


(相关资料图)

30多年来,无数像吕理镇、韩萤焕这样的台商,在厦门这片热土,合力绘就“爱拼会赢”的画卷。如今的厦门,12万名台胞常住于此,拥有89家台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技术驱动 成为行业领跑者

走进建霖集团展厅,一个硕大的“犇”字引人注意。“我们公司倡导‘犇(三牛)’文化,既要有老黄牛的勤恳,也要像高原上的牦牛一般,擅长走陡坡险路,还要像紫牛那样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做行业领跑者。”建霖集团总裁陈岱桦如是解释。

上世纪90年代初,卫浴产品开始进入大陆百姓家庭。吕理镇带领团队用塑胶取代传统的金属,生产出第一批质优价廉的卫浴产品。很快,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获得市场青睐。1999年,建霖团队再度破题创新,在集美建设了专业的表面处理产线,向卫浴行业的表面处理核心技术发起攻关。

建霖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行业领先的绿色表面处理技术、智能成型技术、智能电控技术、饮用水净化技术、新风净化技术……建霖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近十年来,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营业额6%左右。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建霖集团将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课题。一方面,在管理技术和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紧抓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在“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装备”“精益化物流”三个领域的能力建设方面发力,不断提高数字化经营水平。

如今,建霖集团逐步拓展净水产业、空气产业、康养产业,实现产业链条延伸。而就在不久前,建霖竞得集美区一块3.8万多平方米的工业用地,计划用于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增资扩产的背后,是对厦门营商环境的信任。陈岱桦说,公司将继续扎根厦门,发扬爱拼会赢的进取精神,以创新为引领,“犇”向健康家居的美好生活新未来。

绽放梦想 一代代台商接力而来

炎炎夏日,位于同翔高新城的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韩萤焕密切关注厂区建设的每个细节,“新厂区按百年来规划,我们要做百年企业。”

落户厦门33年间,韩萤焕带领东亚机械拼出多项行业第一,成为国内少数掌握螺杆空压机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厦门,我们看到无限可能的未来。”韩萤焕直言,他的梦想是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国压缩机民族产业的腾飞。

新的“爱拼会赢”故事还在不断书写。台青赖淑珍瞄准大陆短视频行业机遇,在厦门成立新媒体公司,取名“青之约”,寓意两岸青年一起赴乡村振兴之约;台青范姜锋创办的服务公司协助2万多名台青到大陆交流,帮助数百个台青创业项目落地……截至今年4月,厦门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0024个。

倾情服务 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厦门,何以让台商台企留得下,融得进,能发展?台商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这座城市服务台商台企的力度与温度。

厦门始终热情拥抱前来的台商。中央“31条措施”出台后,厦门率先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惠台60条”,并陆续出台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和金融、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惠台利民政策。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厦门以精准的政策助力台企转型升级。仅去年,便有64个台企项目获得技改补助资金共1.04亿元,23个台企项目获技改奖励资金共3679万元。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系列待遇,让台胞感受到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厦门温度”:在大陆率先为台湾青年提供市级公租房,将台胞纳入社保体系,率先发行台胞专属信用卡,在全市优质初中和高中开设台生班,率先设立台湾中小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立大陆首个对台研学基地,成立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

“厦门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台商台企愿意把这里当成家。政府努力引导企业稳健发展,当企业遇到问题,找到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都会立即组织讨论,并且积极主动解决问题。”陈岱桦感慨道。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