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日前乘联会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30万元以上车型累计零售销量高达104.6万辆,同比增速35.1%。作为对比,30万元以下车型累计销量658.7万辆,同比增速只有0.5%。这个数据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在笔者看来,这个数据透露了四个真相,一个隐患。
真相一:汽车市场冰火两重天,中国富裕阶层的数量在扩容
【资料图】
首先我们从数据来看,30万元以上售价车型同比+35.10%,30万元以下车型同比+0.5%,国内30万以上车型的增速远超30万以下,这说明中国中产阶层以及富裕阶层的消费欲望强烈,数量在扩容。
随着30万以上高端车型销量的暴涨,30万以上汽车市场份额也明显扩大。2020年占比仅为9.5%,2023年Q1占比已高达13.9%。
根据业内数据透露,从占比份额来看,今年1-5月30万以上的销量占比为13.7%,2022年为12.2%,多出来大约1.5个pcts——在中国市场1.5个pcts意味着一年30万辆的销量。
数据显示,从中国市场的成交价格来看,22年整体国产车的成交均价为16.34万元(不含进口车),而23年1-5月国产车的成交均价为17.35万元,同比增长6.17%——以增换购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趋势,依旧是在缓慢的增长——从2017年的12.83万元,到23年的17.35万元,6年时间里单车均价提升了4.51万元,增长了35%以上。
这其实反应了汽车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趋势,一边是价格战还在继续打,一边是高端市场消费火热。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其实这个价格战不仅仅是中低端车型在打,高端车型也在打价格战,很多高端车型因降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带动了这一群体的消费欲望。
目前的趋势是,几乎每7个人就有一个人买30万以上的汽车,总体来说汽车市场消费升级趋势还是很明显的,这也是为什么BBA对中国市场一直是拥抱的姿态,今年上海车展更是以全电车阵营亮相,因为新能源的发展本质也是带动了国内高端市场的消费潜力。
真相二:30万以上市场,插混车型超过纯电,纯电的天花板令人忧心
事实上,放到新能源市场来看,30万以上的市场,从今年2月开始,售价30万元以上的插混车型销量已经超越30万元以上纯电的销量了——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前一段时间笔者所指出的,为什么3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销量遇到天花板。
现在一般到了30万区间,消费者既要又要的趋势很明显,理想卖的好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做增程而不是纯电,从最为基础的产品技术路线上来看,增程式的驱动形式是“两头都要”。 而理想的成功之处其实更多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一种保守心态与全都要的心理认知的洞察。又找到了家庭这个定位,再把你能看到的都配置拉满,给人第一印象很有冲击力。
这给了混动车型在高端市场做大的空间,增程或者插混确实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确实是个好选择,我们看比亚迪的销量,也是有一半是插混。
只不过纯电的瓶颈越来越让人忧心。但一个问题是,纯电才是国内认可的新能源的未来,毕竟,我们之所以要发展纯电,是因为我们的大战略是要摆脱石油资源的依赖,目前在电车产业链以及电池技术、智能化层面已经取得领先,电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水力、风力、太阳能、核能、地热都可以用来发电。
但是汽柴油的来源就很单一了,用煤炭炼化汽柴油成本又太高,插混或是增程本质还是油车,没有摆脱对汽油的依赖。国内原本也可以做到将充电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内全面电动化发展起来,把纯电竞争力最大化做强并出海,才能带动全球市场的电动化趋势。
真相三:30万以上混动能打,或将成为出海主力
只不过,从目前来看,三电崛起的大背景下,擅于吸引三电红利的串并联混动也异军突起,并且很可能成为出海主力,这是之前并未预料到的事情。
毕竟,在海外市场的一个局限在于,充电桩的普及不会有中国这么快,而加油站却到处都有,某种程度上,海外的电车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会慢一点,国内混动车企在海外反而也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的比亚迪DMi、长城DHT、吉利雷神混动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欧美日的车企都开始考虑跟进中国的混动技术。如此一来,中国的插混面向全球市场也有一定的出口潜力。
毕竟,出海无论是做大混动还是纯电,都是做大国产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打开增量市场,摆脱了内卷。
BBA是高端燃油车主力,也吃到了新能源红利,依然能打
从今年上半年的30万以上的汽车销量来看,从结构来看30万元的燃油车占比反而增多了,从22年的67.8%提升到23年的68.5%——反而是新能源(特别是纯电)30万以上的占比降低了从32.2%降低到31.5%。
这里面其实也有特斯拉Model Y降价的因素,30万区间的典型纯电SUV,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车型可能会是特斯拉Model Y。但Model Y跌出了30万以上的榜单。
不过,从2023年第一季度到4、5月销量来看,BBA们仍然在30万以上的轿车市场占据主力优势。基本上,30万以上的轿车市场,前5~6名,差不多是BBA霸榜。
而BBA不仅燃油车能打,纯电销量也在起来了。从5月销量来看,30万以上纯电车型,宝马ix3与宝马i3在前三排名拿了两个。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消费者包括行业业内人士嘲讽BBA新能源车是杂牌车,但如今的这个势头来看,BBA的新能源车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国产车企取得一点成就,就嘲讽其他车企,这种自大的心态可能会在中后期有被BBA追赶上来的可能。
需要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不仅是新能源车的红利,更是BBA等高端燃油车的红利。这也是为何前段时间,德国车企与发改委签约,要要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德国车企们发现,新能源汽车红利,也是他们的红利。
当前包括宝马iX、大众ID系列的销量正在起来,许多燃油车巨头也吃到了新能源车的红利。包括特斯拉与比亚迪在内的电车车型在高端轿车市场还是缺乏有效卡位的。尤其是从目前电车市场来看,真正打30万~35万区间的轿车不多,多数都是SUV。
从销量来看,对于普通人来说,BBA已经能够得着的时候,他们的优先倾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目前奔驰宝马打到了30万区间,在过去要37万~40万才能买的好车,如今30万出头就能买到。目前在售的奔驰C级销量来看,其产品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都很强,而且随着终端售价走低,性价比更高了。
30万以上国产高端品牌的隐患:理想缺乏技术护城河,比亚迪缺乏存在感
30万以上销量的增长,这对整个汽车行业而言,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印证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而很多车企依然在做好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因为如果越来越多的车企都聚焦在20万以下的战场,市场上价格战就会越来越猛,而难以获得真正的盈利,最终导致行业不断减配,品质降低,整体水平下降。
事实上,从30万以上的销量增长势头,以及包括理想以及比亚迪腾势在高端市场的成功,恰恰也说明了30万以上市场的竞争力反而更小,尤其是理想对标的车型其实非常少,比如它瞄准的中产、奶爸这个群体,同价位的没有它空间大;空间大的没有它智能;同级别的电车没有它续航长、油车没有它省油;要是都一样的话,一定比它贵。这反而给了理想卡准家庭需求的用车市场红利。
但事实上,理想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有限的,随着BBA未来销量起来,在SUV市场的外观、内饰、智能化以及动力性能方面发力的时候,理想未必是竞争对手,这可能是理想的一个隐患。
其次,比亚迪的核心基本盘更多还在20万以下的市场,腾势虽然在起量,但整体体量还偏小。特斯拉对高端轿车市场野心也并不大,这一市场反而是新势力厂商在苦苦支撑。比亚迪如果在30万以上市场缺乏存在感,也有可能后劲不足,难以驱动品牌上行,尤其是在如今,电车正在陷入同质化之争,智能化、大空间等,堆料,很容易被模仿与超越,这可能是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一个隐患。
如何做强高端市场的护城河,从技术优势与体验层面更早的占据高端市场品牌心智,可能是包括理想、比亚迪在内的头部车企需要更早思考破局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