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布《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在诊前服务、门诊就医体验、急诊急救、住院等六方面提出服务创新要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方案鼓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患者使用虚拟就诊卡完成院内全流程就诊;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等。
同时明确,各医疗机构要及时按照院感防控的要求,调整医院的陪同、陪护、探视管理制度;二级及以上相关医院要提供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服务。
诊前环节:复诊患者可线上预约检查
方案提出,对于诊断明确且因相同疾病就诊的复诊患者,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或预约诊疗平台,预约复诊所需的检查检验,并根据检查检验出结果时间匹配复诊号源。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
支持患者在线完成实名认证。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医联体二三级医院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全力保障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号源需求,提升服务连续性。
同时,鼓励三级医院将一定比例的预约检查权限下放给家庭医生,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检查方面的作用,方便患者预约检查。
推广检查诊间预约服务、自助机预约服务、线上自助预约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建立分级预约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检查。
门诊环节:探索“先诊疗后付费”
针对提升门诊就医体验,方案提出,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患者使用虚拟就诊卡完成院内全流程就诊。
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为患者提供移动端实时查询相关诊疗科室位置及患者排队诊疗情况服务,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减少无序流动。
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
方案强调优化就诊环境,树立老年友善服务理念,解决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护理门诊、外科换药门诊等方便群众就医需求的服务。
住院环节:及时按院感防控要求,调整陪护制度
方案明确,各医疗机构要及时按照院感防控的要求,调整医院的陪同、陪护、探视管理制度,鼓励开展网络、病房等探视方式,满足患者家属探视需求。
三级医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打造手术患者分级诊疗新模式。
二级及以上相关医院要提供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服务。
同时,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为患者提供营养筛查、评估、诊断、宣教、治疗等临床营养服务。改善患者膳食质量,提供临床营养服务。鼓励开展线上点餐,方便不同人群的就餐需求及个性化选择。
急救环节: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
方案要求,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完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对急救与非急救进行分类调派和管理,不断满足患者急救和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建设,建立急诊急救高效衔接的流程,搭建患者数据院前院内实时交互信息系统,提高急诊急救服务效率。
探索构建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救治“三通三联”一体化救治模式,推进形成救护车直通导管室、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流程,联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抢救绿色通道。
院外环节:从医院向家庭延伸
同时,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方案提出,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为有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
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推动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有条件的可探索开展用药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指导督促患者规律服药。
鼓励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院患者等人群提供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和指导等。
简化预约诊疗和互联网诊疗页面,设置智能语音和助老服务模块,通过自动拨号、志愿者远端协助等方式,方便老年患者获得在线诊疗服务。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