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实习生严碧璐广州报道
5月22日,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绿美广东·益起行动”2023绿美广东企业主题林建设活动将在佛山盈香生态园举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公益组织、环保达人等将以共建“企业主题林”为契机,广泛聚合生态公益等资源,积极参与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汇聚起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企业力量。
目前,广东各界正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广东金融业也聚焦“双碳”目标,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广东模式”,有力赋能绿美广东建设。
(资料图片)
“试点引领+多点突破” 研究探索碳交易工具多样化
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始于2017年。
彼时,广东以广州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围绕广深两地碳排放交易市场打造、绿色金融标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等各领域多措并举地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纵深发展。
经过5年发展,广东省绿色金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绿色信贷余额、绿色债券余额分别为2.2万亿元、18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52%。此外,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及跨境方面,广东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看来,广东的绿色金融改革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全局统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瞄准‘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动’双轮驱动,以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中心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圈、以粤东西北地区为外围圈,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点两圈’绿色金融发展布局。”刘佳宁说。
就广深等绿色金融先行城市而言,凭借政策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上述城市充分发挥了绿色金融底子好、市场多元丰富、创新能力复合、平台渠道丰富、开放程度高等特点,在产品创新、不同金融业态联动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围绕碳市场、绿色供应链、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落地新产品、新模式,并逐步推广复制。
在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2023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征集与推广活动网络投票阶段所展示的案例中,广深两地创新案例占比超七成,案例类型涵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等,类型丰富。
而在粤西北地区,如河源、韶关、湛江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市,当地金融机构则在积极探索针对地域不同的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和区位条件,重点推动落地林业碳汇项目、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公益林生态补偿收益权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
针对阳江等沿海城市,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类特色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激发粤东西北地区绿色金融后发优势。
刘佳宁表示,广东以差异化发展为先导,围绕“试点引领+多点突破”,通过将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向大湾区、粤北生态发展区以及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复制推广,串点成线、以线扩面,形成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梯次协同。
在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产品创新的同时,广东也在政策机制方面不断创新,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02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为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践路径政策依据;深圳则发布了全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的法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
2023年1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成立揭牌仪式环节。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亿通在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广州将依托碳金融中心积极推进碳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研究探索碳交易工具多样化,强化碳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配置到绿色金融产业,为大湾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好支持。
新兴消费领域崛起,为林业三产融合带来新增长点
尽管广东在绿色金融的规模和创新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的问题,即绿色金融的结构以债权融资为主,多元化投融资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多位受访绿色金融界专家表示,绿色金融项目大多具有期限长,资金成本高,投资回报不确定等特点,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和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刘佳宁认为,尽管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但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有待完善,产品体系还没有充分解决低碳投资所面临的瓶颈,绿色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有待深化。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建议,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结构仍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间接融资为主,对于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大的绿色技术前沿领域,更需要发挥间接融资工具的作用。
因此,探索一条能实现商业化回报的资本投入路径,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才能解除后顾之忧,为绿美广东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
广州乡村振兴基金副总经理曾宇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资本的嗅觉非常敏锐。近年来资本市场也在积极寻找有较为确定资本回报的绿色低碳项目,并探索资本回报路径。
以林下经济为例,近年来,随着国货的兴起,个人护理产品、中药保健品等消费领域的崛起也为林业三产融合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例如,某种主打中草药成分为主的个人护肤产品对某类植物成分需求较大,则会有效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吸引相关资本对该个人护肤品企业的投入,能间接带动当地特殊植物的种植,从而发挥林下经济更大价值。”曾宇说。
对此,他建议在绿美广东的大战略下,社会资本可通过专业的产业基金管理人,寻找到具有经济回报价值的林业细分产业,并加大投入。而林业专家及各地区林业管理部门也可牵头梳理区域特色林业物种的特性,挖掘其经济效能,并为其主动搭建资本对接平台,充分挖掘三产融合的可能性。
刘佳宁建议,要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孵化器或早期的绿色企业,就需要解决PE/VC机构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绿色项目募资难、长期资金不足、收益率低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围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力,完善早期绿色企业孵化支撑体系。
一方面,建议健全绿色企业融资费用补贴和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绿色企业融资担保支持标准和范畴,设立绿色转型发展对接服务平台,助力绿色企业和绿色资金对接,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绿色企业投资预评估,降低早期投资机构投资风险,支持绿色企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
另一方面,建议以政府参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的绿色低碳类基金,鼓励和引导大型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长期资金来源带头投向绿色企业,以“投贷联动”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对早期绿色企业的支持。
业界分析,尽管广东绿色金融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绿色金融产品仍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债权融资为主。下阶段如何撬动更多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领域和绿美广东建设,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是广东绿色金融界应积极探索的方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相关新闻